5月9日下午,丹城中学初一年级98名学生走进象山文化馆、博物馆、非遗馆及少儿图书馆,在“观、听、游、创”的多元体验中,成为“阅行六千年”公共文化共同体服务项目第二期的“体验官”。 文化馆设书场,杨惠芳老师图文并茂地向同学们介绍国家级非遗项目“象山唱新闻”的基本情况,随着新闻鼓鼓点响起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胜建,市级非遗传承人李素琴等演员为孩子们唱起近年来的优秀新创曲目《被拉黑的微信》。独特的唱腔与曲艺韵味深深吸引着学生们,他们聚精会神聆听,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,对这项非遗项目的文化魅力赞叹不已。 象山博物馆里,塔山遗址文物、唐宋青瓷等展品与学生们对望,无声讲述着象山六千年的文明史。学生们或驻足凝视,或低声交流,在“象寻珍”活动中手持寻宝图穿梭展厅,每发现一件“宝物”便欢呼雀跃,历史的厚重与孩子们的欢笑交织,场馆内充满生机。 在非遗馆的序厅,191个非遗项目被详细记录,在讲解员细致的讲解中,徐福东渡传说、海盐晒制技艺、竹根雕等非遗项目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象山山海交融的文化基因。他们惊叹于巧夺天工的非遗技艺,感慨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。这趟文化之旅不仅让他们了解了象山的历史,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。 少儿图书馆内,“万世师表的智慧——孔子精讲”经典文学演绎课堂生动开讲。老师以《论语》篇章为引,深入浅出地解析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处世哲学,通过古今对比的案例分析,将孔子“仁礼相济”的思想化作少年听得懂的生活智慧。丹城中学的初一学子们围坐成圈,目光灼灼,时而为“有教无类”的平等理念点头称是,时而为“三省吾身”的修身准则陷入沉思。课堂尾声,老师以“修身齐家”为纽带,将孔子思想与象山“耕读传家”的乡土文化相连,鼓励学生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力量。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,让经典不再是晦涩的文字,而成为照亮青春的精神灯塔。 作为象山县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实践,“阅行六千年”项目第二期活动以多馆协同联动为支点,通过整合文化馆、博物馆、非遗馆、少儿图书馆等公共优质资源,构建起“历史文化寻根+非遗活态传承+科技互动赋能”的全链条服务体系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,将文化服务延伸至社区、校园,让象山六千年的文明积淀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传承的公共文化产品,为全民精神共富注入持久活力,书写了文化惠民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