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七部门联合印发《“文艺赋美乡村”工作方案(2025-2027年)》,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擘画了新蓝图。浙江各地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与活力的乡村文艺品牌,它们以艺术点亮乡土,用创意激活传统,在乡村文艺品牌打造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。
我们将带您走进浙江的青山绿水间,领略那些扎根乡土、赋能发展的优秀乡村文艺品牌,看它们如何以文艺之笔,绘就一幅幅村美人和、业兴文盛的生动图景。
2007年,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几位普通村民,怀着对家乡最朴素的情感,创作了《大陈,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》和《妈妈的那碗大陈面》。2009年,大陈村被授予“中国村歌发祥地”称号。江山市紧紧抓住浙江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机遇,在全市发起“建一座礼堂,唱一首村歌”行动,系统性地将“星星之火”催生为“燎原之势”。至今,全市328个行政村,超过97%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村歌,真正实现了“村村有村歌,人人唱村歌”。这首群众自发唱出的“开头曲”,终于汇成了气势磅礴的“大合唱”。
如何将群众的自发热情,转化为一个可持续、能成长、有影响力的品牌IP?江山市重点抓住了四个关键创新: 1 创新机制,凝聚“政府+社会+村民”的 三方合力
构建高效协同机制。政府层面,江山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,做好“引导员”,出台政策、保障资金、搭建平台(如“江郎山杯”村歌大赛)。社会层面,文联、音协的专家提供专业指导;传媒集团、乡贤和企业提供宣传和资源支持,他们是强大的“助推器”。最关键的是村民,他们是绝对的“主角”,从写词谱曲到登台演唱,全程主导参与。这套机制确保了品牌建设既有“自上而下”的引领,更有“自下而上”的蓬勃生机。
2 创新定位,挖掘“一村一歌一魂”的 独特基因 坚决避免“千村一曲”。真正的品牌IP必须根植于土地的独特性。江山市坚持“一村一歌一魂”,为每个村量身定制“音乐身份证”。比如,《志在白沙》唱的是移民的奋斗与嘱托;《谜一样的廿八都》融合了古道、方言和山歌。专业力量下沉,和村民一起挖历史、找故事、溯根源,确保每首歌都不可复制,每个村都魅力独具。 3 创新模式,坚持“群众写、群众唱、 群众演”的草根路线 村歌的灵魂在“村”,主体是“民”。江山市始终践行“群众出题、群众创作、群众展演”的闭环模式。歌词写的是村民自己的故事,旋律融的是村民熟悉的乡音。文化馆员驻村辅导,但绝不包办代替,目的是“授人以渔”。干部带头、党员示范,激发的是全民参与的热情。如今,全市超过80%的村都有了自己的合唱队,村民从文化的“旁观者”真正变成了“创造者”和“展现者”。 4 创新传播,打造“线下赛事+线上裂变”的 立体声场 为村歌搭建最广阔的舞台。在线下,江山市连续举办多届“江郎山杯”村歌大赛,年年都是全民狂欢的节日;打造了“来江山抢歌歌”等特色活动,用方言趣味吸引全民参与。在线上,与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深度合作,大型活动直播观看量超亿次;同步发力小程序、视频号、微博等新媒体阵地,发起话题挑战,用“网言网语”实现裂变传播,让江山村歌从田埂地头唱到了互联网的“云端”。
江山村歌的实践告诉我们,乡村文艺品牌IP的打造,是一项系统工程。它需要发现的眼睛、久久为功的定力,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。它始于一首歌,但远不止于一首歌。它最终唱的,是百姓的歌,铸的是乡村的魂,聚的是振兴的力。